青海新聞網訊 1月18日,朝霞尤顯明媚,還有兩周就快要過新年了。來自西寧市第一中學、西寧市五一學校、西寧夏都公益以及親子家庭約150人參加了一場有意義的活動——2019年世界濕地日公眾(青少年)參與濕地保護自然教育活動。在西寧市寧湖濕地公園,記者看到正在給孩子們講解候鳥知識的尤魯青。
“雖然天氣較冷,但是絲毫沒有影響我們的熱情,我是第二次參加走進自然的活動。通過尤老師的講解既讓我們了解到了濕地和鳥類的知識,也學習到了如何觀察濕地鳥類。同時還鍛煉了身體,磨煉了意志。”西寧市第一中學八年級四班任鴻業說。
2004年,畢業于西安翻譯學院的“80後”尤魯青,與許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一樣,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在省林業廳項目辦工作的日子里,她跟隨中外專家和技術人員上山下鄉,看他們如何把環保理念和村民的需求結合起來,從而減少人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從那時起,心里就埋下一顆種子,“我做的工作很神聖,我要讓更多的人知道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尤魯青回憶。
工作第十年尤魯青辭職了,也許是夢想也許是使命,心里的種子一天天破土萌發,她重新規劃起了自己的人生。
“我想讓我的人生更豐富更多彩,我想為環保做一點事。為此,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做一名環保宣傳者。”尤魯青說。
尤魯青在宣教過程中,問到環境是否要保護時,孩子們的回答都是一致的“需要保護”,可是這種口號式的保護是“假”保護。把看到的“黑頸鶴”叫做“丹頂鶴”,把生活在青 ︰ 系謀粑N鎦 ldquo;普氏原羚”叫做“藏羚羊”。現在的孩子無論生活在城市還是牧區,和自然都是有距離的。如果我們和自然不直接關聯,不了解自然內涵,談何真正的保護呢?就在此時,尤魯青以前的老同事從美國讀完環境教育專業碩士歸來,于是,每逢周末、假期,她們都會組織親子家庭走到戶外親近自然,認認植物、觀觀小鳥,享受自然帶給人們的愉悅。慢慢地,一些熟悉她們的老師就會邀請尤魯青到學校里給孩子們講講植物動物,尤魯青常常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給孩子們講述環保人士的感人故事。
2014年到2016年,在團省委的支持下,尤魯青和她的團隊聯系環保部門、科研院所的青年志願者,開展了200余場次豐富多彩的宣教活動,他們走進校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授生態環保知識和理念。
2016年9月,尤魯青和她的同伴在省民政廳注冊成立了‘青海省環境教育協會’民間組織。 2017年,協會分別得到了青 ︰ 綰頹 ︰ 扒 霉芾砭止郝蚍 襝金 ,獲得了SEE阿拉善基金會創綠家項目的資金支持。”
一路走來,無數默默奉獻的環保人士帶給尤魯青太多感動。“諾德住在青 ︰ ,父親是一位資深的環保人士。他和青 ︰ 系暮芏嗄撩褚謊 ,從小時候就知道自家的草原上有野生動物就代表水草豐美,他能夠容忍野生動物和家畜爭食,也願意善待這些草原上的精靈。諾德大學畢業後,回到青 ︰ ,延續父輩對自然的敬畏。沿著青 ︰ 霞袷襖 ,放牧期間觀察野生動物有沒有異常。諾德最大的心願就是讓青 ︰ 刪磺宄 ,讓野生動物自由自在生活在草原上。”尤魯青說。
時至今日,能讓尤魯青一路堅持走下來的是,孩子們對環保知識的渴望,身旁越來越多的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人們對綠水青山的期待。
“我想做更專業持續的環保宣教平台。我不是一個人在奮斗,現在,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了我們的隊伍,大家都在為環境保護盡自己的一份力。”尤魯青說。